AABB认证咨询-何为自体输血?自体输血的方式有哪些呢?

发布时间: 2023-12-04
文章来源:
阅读人数: 0

           众所周知,输血治疗在抢救生命、手术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输血治疗具有其他药物和技术不能替代的疗效。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倡导和推行无偿献血,无偿献血事业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但是血资源紧缺的问题依然存在,偏型性紧缺、季节性紧缺总会发生。要解决医疗用血紧缺问题,应当开源与节流并重:稳定并扩大无偿献血者队伍是开源,开展合理用血以及自体血液回输是节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998年,中国《献血法》就明确指出: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那么什么叫做自身储血呢?为什么提倡自身储血?自身储血有什么优势呢?本文笔者将为大家一一解答。

 

自体输血的方式

 

       目前,自体输血有储存式、回收式、稀释式三种:

       储存式自体输血,是指患者在术前先抽血贮存,等需要时再输回体内。很多患者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如心功能Ⅱ级以上、身体状况好、准备择期手术而估计术中出血多需要输血者,孕妇和计划怀孕者,有过严重输血反应史者,稀有血型或曾经配血发生困难者。

       回收式自体输血,手术医师在术中或术后用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与适当的医疗失在手术野或体腔内的血液回收,经过血液回收装置于手术中或手术后回输给患者。譬如肝脾或大血管破裂手术、脊柱手术、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等无感染、无肿瘤组织的手术等;

      稀释式自体输血,在患者麻醉后,术前经静脉采集患者一定量的自身血液短暂储存,同时输注等量血浆代用品,在急性正常血容量稀释状态下对患者施行手术,所采集的血液在术中或术后还输给患者,深低温麻醉手术常常是适应证。

 

自体输血的意义

 

     1、缓解血液的供需矛盾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治疗技术日趋常规化,我国血液采集总量增长幅度远低于全国手术量及用血量年均增长量,临床用血短缺趋于常态化,临床用血缺口巨大。开展自体输血,可以节约血液,缓解血源紧张。

     2、避免输血传播疾病 输异体血感染传染性疾病一直是输血不可避免的问题,“窗口期”的存在是检测技术难以逾越的瓶颈,虽然微生物和病毒检测技术发展迅猛,但也不能杜绝输异体血引起的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与异体输血相比,自体输血方式的优势是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杜绝了输异体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

     3、避免异体输血引起的非感染性危害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等输血反应,解决特殊群体输血问题(如稀有血型患者等)。

 

自体血采集会影响健康吗?

 

        只要按自体输血适应症的要求选择病例,做好准备,采血方式得当,是不会影响病人健康的。正常情况下,人体全身血液占体重的7%-8%,如果采200—400毫升血,只占全身血液的1/10左右;人体还有脾脏、肝脏这两个“小血库”,当周身血容量减少时,它们会立即将储存的血补充到血液循环中去。所以,小量采血一般不会有不适感,不会影响健康,而且所采的血很快就会回输给本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及实用性逐渐被医学界公认。自体输血优点突出,技术非常成熟,在国外,自体输血实际上已成为外科患者的一种标准疗法。在澳大利亚择期手术患者输血约60%是自体贮存血;在日本术前自体备血2-3U的病例已达80%-90%;在美国自体输血计划要求择期手术患者用血80%-90%源于自体。我国三级医院的自体输血率要求在25%以上,可以预料,今后自体输血将有较大的发展,正在部分地取代异体输血。

       血液是稀缺资源,如何开源节流,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做哪些方面努力,都值得医学工作者思考。加强节血管理和新技术应用,积极开展自体输血,会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血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安全性,丰富临床用血来源,促进我国无偿献血和临床输血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这项技术,为有需要的患者做好手术支持,给普通患者提供多一种选择,为更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铸就了坚实保障。

ctslogo
{{ articleInfo.contact_name }}
电话 {{ articleInfo.phone }}
邮箱 {{ articleInfo.email }}
位置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平安大道1号华耀城12栋605
老师微信
地址地图
上一章: {{articleInfo.previewNewsItem.title}} 已经是第一章
下一章: {{articleInfo.nextNewsItem.title}} 已经是最后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