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yClass认证辅导-所有入库的回收投入物料应通过与供应商关联的产品代码进行识别
第 4 部分:库存管理
4.1 库存标识
所有入库的回收投入物料应通过与供应商关联的产品代码进行识别。大包装袋可贴标签、分配至特定存储区域,或明确筒仓归属。大包装袋可保留原始产品代码,或采用内部电子编码。
评估等级:第 1 类
4.2 存储条件
产品应存储于封闭区域内。
评估等级:第 2 类
4.3 库存管理系统
应建立系统记录回收投入物料和产出物料的所有出入库情况,以及企业场所内任何时间的库存吨位。库存管理系统应涵盖重新投入生产流程的碎料 / 废料。
每年应对库存进行一次盘点对账,并留存记录。企业应编制汇总报表,内容包括上一年度剩余库存、已接收投入物料、现存投入物料、现存产出物料及已售产出物料。
评估等级:第 1 类
4.4 库存检查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库存实物检查,并形成文件记录,以核实库存管理系统中的库存水平是否准确。检查情况应记录存档。
评估等级:第 1 类
第 5 部分:生产流程
5.1 流程概述
应具备或能够提供生产流程的描述及示意图。
评估等级:第 1 类
5.2 连接环节控制
所有将回收塑料从存储区域(如筒仓、管道)输送至生产环节(如分配站)的连接点均需进行识别和控制,并留存从存储到生产所有连接(如筒仓、管道等)的记录。
若回收塑料与其他材料混合,需控制相关参数并留存记录,明确负责流程设置和记录的人员。
评估等级:第 2 类
5.3 回收投入物料入库记录
应留存回收投入物料的记录。当不同回收投入物料流共同加工时,需对每种物料流单独核算。
评估等级:第 1 类
5.4 外包加工投入物料记录
应留存送往外包加工的回收投入物料记录,具体要求见第 8 部分。
评估等级:第 1 类
5.5 投入与产出记录
应留存所有投入生产流程物料的记录,包括:
i) 使用的回收投入物料
ii) 添加剂、色母粒、原生材料
iii) 重新投入生产流程的碎料 / 废料
iv) 产出物料
v) 不合格品
评估等级:第 1 类
5.6 生产流程记录
应留存记录,注明每日生产流程的运行时间、使用的回收投入物料量及产出量。记录至少保存 12 个月(即评估期内)。若无法满足,应根据至少 3 个月的数据颁发临时证书。
评估等级:第 1 类
5.7 设备计量
若存在相关设备(如搅拌机、称重设备、过程控制设备、检测设备等),必须定期执行设备选型、控制和校准程序。
评估等级:第 1 类
5.8 物料量核对
需概述在特定时间段内,涉及回收投入物料生产产出物料的工艺流程中的物料流向。任何偏差均需作出解释。产出物料可按吨(t)或产品数量统计。
若产出物料生产时间不足一年或记录保存不足一年,应颁发临时证书。对于零星生产(按需生产),需通过消耗数据进行合理性核查和配方检查。
评估等级:第 1 类
5.9 可追溯性
应提供证据证明已采取充分措施,确保整个生产流程符合 EN 15343 标准的可追溯性要求。回收投入物料和产出物料批次在生产流程的任何环节均可追溯。
到货报告
入库记录
生产流程(生产文件、机器设置,适用时包括与注塑机连接的追溯信息)
评估等级:第 1 类
第 6 部分:产出物料构成
6.1 产出物料规格
应具备产出物料的产品描述(物料清单 - BOM),包括聚合物类型、颜色、单件重量、产品部件等信息。
评估等级:第 1 类
6.2 产出物料说明
应提供用于合格评定的产品、产品系列或部件的描述。
评估等级:第 1 类
6.3 回收成分计算
回收成分应以产品或部件总质量的百分比表示,计算时需考虑以下类别:
计算仅针对使用回收投入物料的产品、产品系列或部件。回收投入物料中消费前 / 后成分的具体占比需纳入计算。
计算结果应反映实际的回收成分占比(消费前和消费后)。产品或产品系列应在审核报告和汇总表中列出,并注明相应的回收成分百分比。
评估等级:第 1 类






